创意共和品牌设计
设计咨询(微信)188-0428-1888于总监
核心服务:品牌战略规划、LOGO/VI系统设计、包装创新设计
对于开公司运营品牌的创业者和企业管理者来说,理清品牌与品牌 LOGO 之间的关系是做好品牌建设的第一步。很多企业在起步阶段容易把 “做 LOGO” 等同于 “做品牌”,结果投入大量精力设计的视觉符号,却无法让用户记住品牌、信任品牌。事实上,品牌 LOGO 只是品牌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,只有先明确 “什么是品牌”“什么是品牌 LOGO”,才能通过科学的 LOGO 设计真正助力品牌成长。
什么是品牌?不只是名字,更是用户的 “信任标签”
提到品牌,很多人会先想到 “一个名字” 或者 “一个产品”,比如提到手机会想到苹果、华为,提到咖啡会想到星巴克。但这些只是品牌的 “外在表现”,真正的品牌远不止于此。从本质上来说,品牌是企业与用户之间长期形成的 “信任契约”,是用户在选择产品或服务时,基于过往认知、使用体验和情感认同,而产生的 “优先选择理由”。
具体来看,品牌包含三个核心维度:
品牌核心价值:这是品牌的 “灵魂”,回答了 “品牌为什么存在”“能为用户解决什么核心问题”。比如小米的 “为发烧而生”,初期聚焦性价比高的智能硬件,解决用户 “想用好产品但预算有限” 的痛点;后来延伸为 “让每个人都能享受科技的乐趣”,核心价值始终围绕 “用户导向的科技普惠”。
品牌认知体系:这是用户对品牌的 “记忆点集合”,包括品牌名称、口号、视觉符号(比如 LOGO)、产品特性等。比如耐克的 “Just Do It” 口号,搭配 “ swoosh ”(飞勾)LOGO,再加上 “专业运动装备” 的产品定位,让用户看到飞勾符号或听到口号,就能立刻联想到 “运动、活力、突破” 的品牌形象。
品牌情感认同:这是品牌与用户之间的 “情感连接”,当用户使用品牌产品时,能获得超出功能需求的情感满足。比如无印良品,除了提供 “简约、实用” 的家居产品,更传递出 “极简生活方式” 的理念,让追求简约、环保的用户产生 “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” 的情感共鸣。
创意共和认为,对于初创企业或需要升级品牌的企业来说,打造品牌的关键不是 “做一个漂亮的包装”,而是先明确自身的核心价值 —— 搞清楚 “我是谁”“我能为谁服务”“我和别人有什么不同”,再围绕这个核心价值构建认知体系和情感连接。只有这样,品牌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,让用户记住、选择并长期信任。
创意共和品牌设计案例
什么是品牌 LOGO?品牌的 “视觉入口”,也是用户的 “记忆钥匙”
如果说品牌是一座 “用户信任的大厦”,那么品牌 LOGO 就是这座大厦的 “大门”—— 它是用户接触品牌时最先看到的视觉符号,也是最容易被记住、传播的部分。品牌 LOGO(全称 “品牌标志”)是将品牌核心特质浓缩成的视觉图形、文字或图文组合,目的是让用户通过简单的视觉元素,快速识别品牌、联想品牌价值。
品牌 LOGO 的核心作用主要有三个:
快速识别:在信息爆炸的市场中,用户每天会接触到上百个品牌信息,LOGO 能帮助用户 “一眼认出” 目标品牌。比如在超市货架上,可口可乐的红色波浪形 LOGO、百事可乐的蓝红双色圆形 LOGO,能让用户在几秒钟内从众多饮料中找到自己熟悉的品牌,减少选择成本。
传递品牌特质:LOGO 的图形、色彩、字体都在 “无声地说话”,向用户传递品牌的性格和定位。比如奢侈品品牌的 LOGO 多采用精致的 serif(衬线)字体,搭配金色、黑色等沉稳色彩,传递 “高端、奢华、经典” 的特质;而互联网品牌的 LOGO 多采用简洁的 sans-serif(无衬线)字体,搭配明亮的色彩(如字节跳动的蓝色、阿里巴巴的橙色),传递 “年轻、活力、便捷” 的特质。
强化品牌记忆:相比于文字,图形化的 LOGO 更容易被大脑记住和传播。比如麦当劳的 “金色拱门”(M 形)LOGO,即使是不认识字的孩子,也能通过这个图形联想到 “汉堡、薯条、快乐”;再比如苹果的 “咬了一口的苹果” LOGO,简洁独特的造型,让用户无论在手机、电脑还是门店招牌上看到,都能立刻与苹果品牌关联。
创意共和认为,品牌 LOGO 不是 “设计师的艺术创作”,而是 “品牌的视觉翻译官”—— 它需要把抽象的品牌核心价值,翻译成用户能看懂、能记住的视觉语言。如果 LOGO 只追求 “好看”,却无法传递品牌特质,那么即使设计得再精致,也无法帮助用户建立对品牌的认知。
创意共和品牌设计案例
品牌和 LOGO 的关系是什么?LOGO 是 “部分”,品牌是 “整体”,二者共生共荣
很多企业在运营中容易陷入一个误区:认为 “设计一个 LOGO,品牌就建立起来了”,或者 “品牌没做好,是 LOGO 不够好看”。其实,品牌和 LOGO 的关系是 “整体与部分” 的关系 ——LOGO 是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,但不是全部;品牌为 LOGO 赋予内涵,LOGO 则帮助品牌传递认知,二者相互支撑、共生共荣。
具体来说,品牌和 LOGO 的关系可以从三个层面理解:
LOGO 是品牌的 “视觉入口”,但不是品牌的 “全部”:用户通过 LOGO 认识品牌,但最终是否选择品牌,取决于品牌的产品质量、服务体验、核心价值等。比如有些小众品牌的 LOGO 设计很有创意,但产品质量不过关,用户即使记住了 LOGO,也不会长期购买;反之,有些品牌的 LOGO 看似简单(比如星巴克的绿色双尾美人鱼),但凭借优质的咖啡产品和 “第三空间” 的服务理念,让用户通过 LOGO 联想到 “舒适、放松的社交场景”,从而形成对品牌的长期信任。
品牌为 LOGO 赋予内涵,LOGO 让品牌内涵 “可视化”:LOGO 本身是没有意义的图形,是品牌的核心价值和定位,让 LOGO 拥有了 “灵魂”。比如耐克的 “飞勾” LOGO,最初只是设计师卡罗琳?戴维森设计的一个简单图形,没有特殊含义;但随着耐克围绕 “运动、突破” 的品牌定位,推出专业运动装备、签约顶级运动员、传递 “Just Do It” 的精神,“飞勾” 逐渐被赋予 “速度、力量、挑战自我” 的内涵,成为全球运动品牌的标志性符号。如果没有品牌的持续运营,“飞勾” 只是一个普通的勾形图案。
品牌升级需要 LOGO 适配,LOGO 调整服务于品牌发展:当品牌的核心价值、目标用户或业务范围发生变化时,LOGO 也需要相应调整,以匹配新的品牌定位。比如华为在早期使用的 LOGO 是 “太阳花” 图形,传递 “开放、合作” 的理念;随着业务从通信设备拓展到消费电子、新能源汽车等领域,品牌定位升级为 “全球领先的 ICT 基础设施和智能终端提供商”,LOGO 也调整为简洁的 “华为” 文字 + 红色图形组合,更符合 “科技、全球化、高端” 的品牌形象。
创意共和认为,混淆品牌和 LOGO 的关系,是很多企业品牌建设失败的核心原因之一。有些企业花大价钱设计 LOGO,却不在产品、服务、用户体验上投入,结果 LOGO 成了 “空壳符号”;还有些企业只关注产品销量,忽视 LOGO 的统一性和传播性,导致用户无法形成稳定的品牌认知。只有明确 “LOGO 服务于品牌,品牌支撑 LOGO”,才能让二者协同发力。
如何通过品牌 LOGO 设计建立品牌?四步走,让 LOGO 成为品牌 “增长引擎”
既然 LOGO 是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,那么如何通过科学的 LOGO 设计,帮助企业建立品牌、提升竞争力?关键不是 “追求独特”,而是 “精准匹配品牌定位”,让 LOGO 从 “视觉符号” 变成 “品牌传播的载体”。具体可以分为四个步骤:
第一步:先明确品牌定位,再启动 LOGO 设计
LOGO 设计的前提是 “知道为谁设计、传递什么”,所以在设计前必须先明确品牌定位。这一步需要回答三个问题:
目标用户是谁?比如目标用户是 Z 世代年轻人,还是中年商务人群?是下沉市场的价格敏感型用户,还是一二线城市的品质追求型用户?
品牌核心差异点是什么?比如在同类产品中,品牌是靠 “性价比” 取胜,还是靠 “技术创新”,或是靠 “情感体验”?
品牌想传递的性格是什么?是 “专业、严谨”,还是 “年轻、有趣”,或是 “高端、奢华”?
比如创意共和在为某母婴品牌设计 LOGO 时,首先明确其定位是 “为 0-3 岁宝宝提供安全、天然的护理产品”,目标用户是注重科学育儿的年轻妈妈。基于这个定位,LOGO 设计采用了柔和的浅蓝色(传递 “安全、温和”),搭配圆润的字体和 “小树苗” 图形(传递 “成长、天然”),让目标用户看到 LOGO 就能联想到 “宝宝的安全护理”,精准匹配品牌定位。
第二步:提炼核心视觉元素,让 LOGO“有记忆点、有内涵”
明确品牌定位后,需要从定位中提炼出可视觉化的核心元素。这些元素可以是品牌的核心价值、产品特性,或是目标用户的情感需求。比如:
如果品牌的核心价值是 “环保”,可以提炼 “树叶、水滴、大地” 等自然元素;
如果品牌的产品特性是 “科技感”,可以提炼 “线条、几何图形、渐变色彩” 等现代元素;
如果目标用户的情感需求是 “温暖”,可以提炼 “圆形、柔和色彩、手写字体” 等亲切元素。
以农夫山泉为例,其品牌定位是 “天然、健康的饮用水”,核心视觉元素提炼自 “长白山的自然景观”。LOGO 中融入了 “长白山的轮廓、雪山、森林” 等元素,搭配蓝色和绿色(代表水和自然),让用户看到 LOGO 就能联想到 “源自长白山的天然好水”,既有记忆点,又传递了品牌内涵。
第三步:考虑 LOGO 的 “延展性”,适配全场景传播
品牌 LOGO 不是只用于 “名片或官网”,还会出现在产品包装、门店招牌、广告物料、社交媒体头像等多个场景。因此,在设计时必须考虑 LOGO 的延展性 —— 确保 LOGO 在不同尺寸、不同载体上,都能清晰识别、保持一致。
具体需要注意两点:
简化图形,避免复杂细节:复杂的图形在缩小后(比如用于社交媒体头像),容易模糊不清。因此,LOGO 的核心图形应尽量简化,比如苹果的 “咬一口苹果”、耐克的 “飞勾”,都是简洁到极致的图形,在任何尺寸下都能清晰识别。
确定标准化的色彩和字体:LOGO 的色彩和字体需要标准化,避免在不同场景下随意更改。比如星巴克的 LOGO,标准色是 “绿色”,标准字体是 “无衬线字体”,无论在门店招牌、咖啡杯还是广告上,都保持一致,强化用户的品牌记忆。
创意共和认为,LOGO 的延展性直接影响品牌传播的效率。如果一个 LOGO 只能在特定场景下使用,无法适配全场景,那么品牌在传播过程中就会出现 “认知断裂”,用户无法将不同场景下的品牌信息关联起来,自然也就无法建立稳定的品牌认知。
第四步:结合品牌运营,让 LOGO “活起来”
LOGO 设计完成后,不是 “一劳永逸”,而是需要通过持续的品牌运营,让 LOGO 与用户产生互动,逐渐建立品牌认知。比如:
在产品包装上突出 LOGO,让用户在使用产品时,持续接触 LOGO;
在社交媒体上,围绕 LOGO 设计话题活动,比如邀请用户用 LOGO 元素进行创意创作,增强用户的参与感;
在品牌宣传中,将 LOGO 与品牌故事、核心价值结合,比如通过短视频讲述 LOGO 设计背后的故事,让用户更深刻地理解品牌。
以故宫文创为例,其 LOGO 设计融入了 “故宫的宫殿轮廓” 和 “汉字‘宫’” 的元素,传递 “传统文化” 的品牌内涵。在运营中,故宫文创将 LOGO 应用于笔记本、书签、首饰等各类产品上,同时通过 “故宫淘宝” 的社交媒体账号,用幽默的语言讲述 LOGO 与故宫文化的关联,让年轻用户不仅记住了 LOGO,更爱上了 “传统文化年轻化” 的品牌形象。
开公司运营品牌,为什么一定要理清 LOGO 和品牌的关系?
对于开公司的创业者来说,时间和资金都是有限的,如果在品牌建设上 “抓错重点”,很容易导致资源浪费。理清 LOGO 和品牌的关系,本质上是让品牌建设 “走对方向”,避免陷入两个常见的误区:
避免 “重 LOGO 设计,轻品牌内核”:有些企业在起步阶段,花大量资金请设计师设计 LOGO,却没有明确品牌的核心价值和目标用户。结果 LOGO 设计得再好看,也无法传递品牌的核心信息,用户记住了 LOGO,却不知道这个品牌是做什么的、能为自己带来什么价值。比如有些小众品牌的 LOGO 充满艺术感,但用户看到后完全无法联想到其产品类型(是服装、餐饮还是文创),这样的 LOGO 不仅无法助力品牌,反而会增加用户的认知成本。
避免 “重产品销售,轻 LOGO 统一”:有些企业只关注产品销量,忽视 LOGO 在不同场景下的统一性。比如在产品包装上用一种 LOGO,在官网上用另一种 LOGO,在社交媒体上又用第三种 LOGO,导致用户在不同场景下看到的品牌信息不一致,无法形成稳定的品牌记忆。比如有些初创餐饮品牌,门店招牌的 LOGO 是 “图形 + 文字”,外卖包装上的 LOGO 只有 “文字”,用户在门店消费后,下次在美团上看到 “文字 LOGO”,却无法联想到 “之前吃过的那家店”,错失复购机会。
创意共和在服务众多企业的过程中发现,那些能长期发展的品牌,都在早期就理清了 LOGO 和品牌的关系 —— 以品牌内核为核心,用 LOGO 作为视觉入口,再通过持续的运营,让 LOGO 与品牌共同成长。对于初创企业来说,与其追求 “惊艳的 LOGO 设计”,不如先明确品牌定位,再设计出能传递品牌内涵、适配全场景的 LOGO,让 LOGO 成为品牌成长的 “助推器”,而不是 “装饰品”。
创意共和品牌设计 | GTA品牌服务联盟核心成员
为客户创建独一无二的品牌形象,助力品牌成长为品类的代表
业务涵盖:商标命名、商标 LOGO 设计、商标注册、VI 设计、品牌升级设计、UI 设计、包装设计、广告设计及年度平面设计服务等
创意共和设计团队 1 对 1 定制服务,全国设计咨询热线:188-0428-1888 于总监
上一篇:什么是品牌与品牌LOGO?品牌和LOGO的区别与联系详解
下一篇:Base区块链平台换新LOGO与品牌标识设计!Coinbase 生态加持